中国政府网|湖北公安网站|繁体|登录|注册

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

2025-04-03 14:09 人民公安报

记者手记

人民公安报记者 谢俊思 李宗吾

邱建军,一个在刑侦一线奋战20多年的民警,握着子弹已经上膛的手枪,却与挥刀行凶的歹徒英勇搏斗,被刺伤15处,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当你听到、看到这个故事,是不是也像许多人一样疑惑:他为什么不开枪?

邱建军,一个曾3次因公负伤的铁血硬汉,一个办过200余起大要案件的刑侦老兵,可谓身经百战、有勇有谋。为何宁用身躯挡利刃?为何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追击?

在清明节前夕举行的全国“公安楷模”邱建军先进事迹发布仪式上,记者找到了答案。

2024年6月1日凌晨,武汉市公安局江汉区分局刑侦大队技术中队中队长胡斌勘验了师傅邱建军的遇害现场。他回忆,从邱建军最后倒下的地方到20多米外的第一现场,沿途的花坛、小路、楼道,都是滴落的血迹。

第一现场是一间两室一厅的出租房,进门是10平方米左右的狭小客厅,地面有大量滴落状血迹。可以想象,当时邱建军和犯罪嫌疑人冯某在这里发生过激烈搏斗。

执法记录仪记录下了那个凶险时刻——

冯某手持一把长剑,在狭窄的走道内,朝在场的民警辅警疯狂劈砍。短兵相接中,辅警刘承欢的头部、手臂受伤。邱建军带领大家暂退至另一间卧室。他连声劝冯某的母亲离开,果断掏出手枪并上膛,准备再次出击。

就在此时,冯某挥舞着两把匕首冲来,情绪异常狂躁,其母亲试图上前劝阻。情势危急,为保护群众和战友,邱建军毫不畏惧地冲上前去,与歹徒舍命相搏。

为什么不开枪?随同出警的辅警沈云志知道,在那个环境中,邱建军不可能开枪:“他面对的是狭小的封闭空间、坚硬的墙壁,这是最容易发生跳弹的地方,有可能伤及犯罪嫌疑人的母亲。”

“盯不盯?”“开不开枪?”“追不追?”这是邱建军当天面临的三个抉择。

“当天凌晨,他本可以不再连夜追查,但他选择了一刻不停、紧盯不放。因为继续追,可以减少犯罪的发生。”湖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官董丽说,“他比谁都清楚,冲上去意味着危险,甚至是牺牲,可那一刻,冲上去是他的本能。”

面对案情紧盯不放、生死关头挺身而出、重伤之后忍痛追击,这是邱建军一贯的担当和英勇。从警30年,他守望江城武汉,护佑一方百姓,人民至上、规范执法早已融入血脉。

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荣功认为,那颗已经上膛却未击发的子弹,是中国警察在处理日常和人民群众生命相关联的警务时,对生命的敬畏,对执法权力的克制。

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把人民利益举过头顶。这,就是邱建军。这,就是中国人民警察。


附件:

 已阅 0  打印   关闭